close

      萬用油膏

 

 

先來段前言吧! 自從芳療幼幼班的課上阿夏老絲帶著作了一罐油膏 (有興趣者可看yvonne

之前的文章 神奇的黑種草油),就對這些有神效的油啊 精油的無法自拔了......

 

 

接著在團購網上看到有人開團黑種草油,原本只打算敗一下,然後看到團長另外還開了"沙棘油",

並大力鼓吹。價錢比黑種草油貴了1倍多。心想功效會不會也多1倍呢??? 在網路上google了一番,

似乎是好油啊!就多敗了一樣.......為了我的神奇油膏啊! 也因為加了沙棘油,成品顏色呈現美麗的

胡蘿蔔色。

 

 

 

 

萬用油膏         

 

 

配方:  沙棘油/黑種草油/蜜腊 

     EO: 桉油醇迷迭香 (Primavera) /

                澳洲尤加利 (AYUDHI) /

                  膠冷杉 (Oshadhi) /

                  茶樹(特級) (Oshadhi)

 

           油 : 蜜腊  = 5 : 1   

           EO (精油) 為油量的5%  

 

 

使用心得: 每天早晚以棉花棒將其塗在鼻腔內,今年春天以往花粉症鼻子過敏流鼻水的現象沒有

      發生。雖然鼻塞的問題還是存在,但也在能忍受範圍內,不須依靠藥物。

      遇到皮膚問題就更有效了。刀傷,割傷,有傷口的 (尤其見血的,傷口潰爛的) 都能很

              快癒合。爬文時看到有個在岡山的動物收容中心有位陳老師幫狗狗處理了許多皮膚問題,

      還有狗狗的腫瘤,癌症都可以,真是神奇啊! 像在做動物實驗似的.....

            有興趣的可以看看哦! 岡山蘭若護生園區 http://tw.myblog.yahoo.com/chenyih8/

         

             

 

  

       

 

 

 

 

以下為沙棘油的介紹

來源:台中區農業改良場 http://tdares.coa.gov.tw/show_monthly.php?id=tdares_tdares_edit_20080513180345


 

 

 

保健植物-沙棘之栽培與利用

文圖/張隆仁、陳榮五、張正英、邱建中

前 言

  沙棘亦稱為沙棘子,英文名稱:Sea Buckthorn,學名: Hippophae rhamnoides L.,為胡頹子科植物。屬於越冬、木質性落葉灌木,能結黃色、橘色或紅色漿果,在歐亞地區已被使用幾世紀。古老的希臘,將沙棘的葉片加入馬匹飼料中,可使馬匹之毛髮具光澤並迅速恢復體力維持體重,因此拉丁文學名: Hippophae意即具光澤之馬匹。沙棘之根群具有迅速生長密集特性,因此是一項理想的防止土壤沖蝕植物。在中國大陸已被應用於防止黃土高原土壤沖刷之植物。在加拿大沙棘亦被應用作為農場圍籬、防風牆及海埔新生地之固定土壤植物。而沙棘更具固氮作用和保存土壤養分之作用,可作為恢復地力之用途。此外,沙棘叢生地亦為最佳之野生動物棲息地。沙棘漿果富含維他命C和E,營養價頗高。其漿果與種子含揮發性精油可供保健、藥用及化妝品工業等用途。因此過去幾十年來,沙棘逐漸受到世界各國學者之矚目,目前在加拿大,正針對其營養成分與藥用價值積極進行研究中。目前本場已於民國89年自加拿大農糧食品研究中心引進栽培試作,初步觀察結果植株外觀型態具差異,此有利於進行選拔適應台灣栽培環境之植株,育成新品種。苗期於夏季生育呈停滯狀態,春季植株落葉後開始分蘗。病蟲害以璊類為主要蟲害。進一步在不同海拔栽培觀察試驗正進行中。

台中場觀察試驗中的不同株型的沙棘 台中場觀察試驗中的不同株型的沙棘

植物分類與特性

植物分類與分佈:沙棘依植株型態變異 Hippophae屬植物種類可分為 H. rhmnoides L., H. salicifolia D. Dom., H. tibetana Schlecht.及 H. neurocarpa Liu & He等三種。 H. rhmnoides L.的染色體數為2N=24,其下有9個亞種分佈,重要的栽培種為 rhamnoides、sinensis、 mongolia等三種。原生之沙棘分佈範圍極廣,介於北緯27°至69°,西徑7°與東徑122°之地區,包括中國大陸、蒙古、蘇聯、英國、法國、丹麥、荷蘭、德國、波蘭、芬蘭、瑞典與挪威等國家(Yao& Tigerstedt, 1994)。

植物特性:沙棘為落葉性、雌雄異株之灌木,通常具有刺,株高約2至4公尺。外皮為褐色或黑色,厚灰綠色冠。葉片互生或對生,葉柄極短,狹長卵披針型,葉上部銀灰色,葉背銀白色。花單性,雌雄異株,花淡黃色,小型。花芽形成需3年生枝條。國外報告指出其開花期約在5月,結果期9~11月。種子卵型,種皮堅硬,褐色,有光澤。

國外生產的沙棘漿果 國外引進的沙棘的種子

生理與栽培特性:在俄羅斯,沙棘大部份的原生族群均分布於海拔1200公尺至2000公尺區域(Eliseev and Fefelov, 1977)。極端生育溫度忍受範圍介於-43至+40℃ (Lu, 1992)。最適栽培溫度則介於20~25℃之間。沙棘具耐旱性,但適應範圍介於年雨量400至600mm之地區。年雨量低於400mm地區則不適宜栽培。無法生長於嚴重浸水之土壤,需生長於排水良好之地區。

  沙棘通常於春作進行直接播種或移植栽培。最佳土壤條件為土層深、排水良好及富含有機質之沙壤土。在乾旱或半乾旱地區,必須實施灌溉。土壤酸鹼性則無太大限制,惟以pH值6~7為最適條件。沙棘對嚴重土壤水分缺失頗為敏感,特別是在春季開花或結果期。相同於其他作物,需適當之土壤養分以提高漿果產量與品質。對磷肥肥效反應極佳,對氮肥之肥效反應則呈敏感,換言之重氮肥會影響根瘤之作用。推薦之行株距為4mx1m,南北向種植有利於光照。在歐洲以高密度栽培1mx1m則有利於機械收穫機收穫。雌雄株之比例為影響漿果產量重要因子。推薦之比例則依栽培密度和地區而異。例如:英國哥倫比亞地區每英畝4000株栽培密度下,1:6之雄株與雌株比例最適。修剪枝條之作業可提高漿果產量。每年均應修剪株冠及交錯枝條,以促進側芽生長。

病蟲害:根據Li (1996)報告指出加拿大栽培之沙棘,主要病害為根腐病、萎凋病、葉斑病與流膠病等病害。蟲害則有蚜蟲(Aphids)、二點璊(two spot mites)、鑽木鐵甲蟲(metallic wood boring beetles)等。

收穫:沙棘之漿果缺乏黑離層,不易落果可在植株上越冬。但此反為收穫作業之障礙。收穫作業以人工為主,頗耗費人力與物力。因此,機械收穫作業仍有待研究,以利商業化生產。

化學組成分

  沙棘漿果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有機酸、氨基酸與維他命。這些成分及含量均依漿果成熟度、大小、品種及地理區域等而異。根據Li (1996)報告每100g漿果含16~28mg胡蘿蔔素(carotenoids),每100g乾燥葉片含類黃素(flavonoids) 310~2100mg,每100g漿果則含120~1000mg類黃素。漿果精油含量平均為36mg/kg,乾物含量為24.6%至33.8%。種子萃取精油含量為8%至12% (w/w)。漿果中的飽和脂肪酸和未飽和脂肪酸含量分別為47至53%,種子中含量則為21%至39%。主要成分為油酸(linoleic)和亞油酸(linolenic acid)。

  維他命C含量介於每100g漿果含量360 mg (歐洲品系)至250 mg (中國品系),較之草莓(64 mg)、奇異果(100~470 mg)、柳橙(50 mg)、蕃茄(12 mg)、胡蘿蔔(8 mg)及Hawthorn (100~150 mg)均較高。維他命E含量則為202.9 mg/每100g漿果,高於小麥胚芽之144.5 mg,紅花(sunflower)之3.3 mg,玉米之34 mg及大豆之7.5 mg。沙棘之蛋白質含量亦高,特別是球蛋白與白蛋白含量。

藥用價值

  沙棘具多用途並具高經濟價值,除漿果可直接食用外。在古老之歐亞地區早已被應用。近年來,在世界各地廣被研究重視,被視為最具發展潛力的保健或藥用植物之依,包括加拿大、美國、歐洲、印度、中國與蘇聯,主要是著重其營養與藥用價值。有關藥用用途之臨床試驗在1950年代肇始於蘇聯,在蘇聯沙棘油已於 1977年被列入藥典。臨床試驗大多於蘇聯與中國大陸進行中。根據初步的試驗結果顯示,沙棘油重要的藥理作用包括:抗發炎(anti- inflammatory)、抗微生物(antimicrobial)、消除疼痛及促進組織再生等。沙棘油同時被使用於口腔黏液,直腸黏液,膣腔黏液,頸部糜爛,輻射傷害,燒傷,水燙傷,十二指腸潰瘍,腸潰瘍,凍瘡,營養不良導致之皮膚潰瘍與其他皮膚傷害。根據中國大陸未證實之報告,以沙棘油製成之美膚霜對350個病人治療結果,對黑變病與老化皺紋及黑斑極為有效,對美容及抗老化方面具相當程度的療效。沙棘目前在歐亞已有超過十餘種之商業產品生產,包括液狀、粉狀、膏藥、軟膏、藥丸、外敷藥、噴霧藥、膠囊、坐藥等形式。自沙棘種子萃取之沙棘油為廣受歡迎之化妝品配方,例如面霜。另據Li (1996)報告指出沙棘各部位可開發與利用之高附加價值產品如圖5所示。產品包括:以葉片製成之袋茶,以漿果為原料加工之運動飲料和果醬。果肉製成之發酵產品。葉片、果肉和種子萃取後之殘渣,可做為動物飼料。

沙棘不同部位之組成份與潛在發展之用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von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