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與科學又彼此跨進一步~ 這樣的訊息真好^^
 
 
引用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書名:  改變大腦的靈性力量
       神經學者的科學實證大發現
 
 
作者:【作者簡介】
安德魯.紐柏格 Andrew Newberg
醫學博士,賓州大學靈性與心智中心主任,為神經神學此一新的跨科際學門創始者,同時也是賓州大學放射學系副教授,主持該系心理與宗教研究。早安美國、夜線、Discovery頻道、BBC、美國國家公共電台與國家地理電視均曾將其作品製作專題。著作包括Why God Won’t Go Away、Born to Believe與The Mystical Mind。個人網頁:www.andrewnewberg.com
馬克.羅勃.瓦德門 Mark Robert Waldman
賓州大學靈性與心智中心副研究員、治療師,著作等身,包括與安德魯.紐柏格合著《Born to Believe》,同時也是Transpersonal Review之創刊編輯。演講有關宗教、神經科學與靈性的課題,並與多個宗教和世俗團體從事研究,足跡遍及全美,多達數十家報章雜誌及電台聯播節目曾將其作品製作成專題。個人網頁:www.markrobertwaldman.com

 

內容簡介~
   禱告時更需要神?
   —靜觀、記憶與老化的大腦


二○○六年夏,我開始了一項新的研究,針對記憶發生問題的病人,靜觀修行是否能夠帶來正面效果?眾所周知,當我們逐漸老去,認知能力也就更受損,因此,為了維持大腦的健康、滿意與聰明,應該未雨綢繆。如今,已經有許多東西可以使我們延年益壽,但年過三十之後,大腦的新陳代謝便開始衰退,我們卻要到了晚年才會注意這件事,然而,到了那個時候,一切都將有如一輛老車的引擎,什麼問題都跑出來了,墊片滲漏,變速箱潤滑油開始乾掉,火星塞無法點火。一點一點地,神經可塑性失去了最佳的平衡狀態,因而影響了記憶、協調、專注度、訊息處理、問題解決與社會決策技巧。我們不是汽車,既不能找技師徹底檢修大腦,也無法用零件更換受損的線路,但是,我們可以用各種不同「法門」來加以調整。

靜觀修行對大腦的作用

我們研究的方法名叫柯爾騰.克里亞(Kirtan Kriya),是一種源起於十六世紀北印度的靈修傳統,一九七○至八○年代在美國風行一時。具體來說,此一靜觀法門整合了三個要素:呼吸、聲音與動作。第一項要素是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呼吸,這也是許多東方靜觀修行的基礎。大量文獻可稽的研究顯示,不同的瑜伽技巧以及專注於吐納,的確可以有效地降低壓力、血壓、焦慮以及許多足以影響健康的問題,同時,增加儆醒與認知能力。最近的研究更顯示,吐納靜坐對免疫力、老化與細胞死亡的調整都具有影響。

柯爾騰.克里亞的第二項要素是重複「撒—塌—哪—嗎」(sa、ta、na、 ma,譯註:意思分別為出生、生活、死亡、重生),可以在心裡默唸,也可以大聲唸出來,有時候則整合到旋律或歌曲中。咒語,類似天主教在一段長時間中反覆誦唸的短祈禱文。在東方傳統中,有成千上百的咒語,其中不乏神聖或象徵的意義,有的純粹只是單純聲音的重複。咒語常見於經文,靈性導師也會用來作為引導,全都非常簡單好記。研究顯示,咒語與反覆的祈禱文,譬如玫瑰經,與修行者的心血管節奏具有一種明顯而強有力的同步效應,我們希望大腦的掃描研究能夠更進一步闡明這項靜觀法門。

這項靜觀修行的第三要素是一套特定的指法。在東方,臉、手與身的動作又稱為手印,在柯爾騰.克里亞的傳統中,修行者發出撒—塌—哪—嗎的聲音時,輪流以拇指接觸另外四隻手指。此一指法的作用類似數念珠,而數念珠乃是一種普世的修行法門,廣見於基督教、伊斯蘭、印度教與佛教。

從靈性的角度來看,每一手印或咒語都有一相對應的神學或形上理念,但從科學的角度看,任何重複的動作或聲音都可以使心專注。這一點特別引起我的注意,因為神經的老化往往會影響到肌肉的協調與語言表達技巧。因此,用柯爾騰.克里亞方法來做試驗顯然再理想不過,除了簡單易學之外,也無需要求參與實驗的病人信仰任何特定的宗教。最理想的則是,我們的病人一天只要修練十二分鐘就行了。

我以為,任何人只要稍加指點就能夠學會這項靜觀修行,但當賈斯走進診所時,我卻有點動搖了。在我們以前所做的研究中,接受實驗的對象都具備了好幾年靈性或靜觀的修行經驗,賈斯卻從來沒有靜坐過,對宗教信仰也毫無興趣。他所要的,只是想改善不太靈光的大腦功能。

賈斯的塊頭相當大,有點粗線條,脾氣很好。看起來,他有點像是在任何建築工地都碰得到的鉛管工人,也就是那種坐在電視機前抱著兩隻熊照樣能呼呼大睡的人,全然不像是個會打坐的傢伙。當我們跟他說明這項修練時,他一副不耐煩的樣子,但聽我們解釋了研究的目的之後,他的興趣總算回來了。

「我該在什麼時候做?」他問。
「早晨的第一件事,也就是起床之後。」我說。
他想了想,然後說:「按照指示,靜坐的時候要『唱出來』,但我通常五點左右就起床準備上工,這樣一來,我擔心會把屋子裡的人全吵醒。」賈斯顯然是個老實人。

我明白他的意思,因為我自己試過兩次,也是覺得怪怪的。大聲唱出「撒、塌、哪、嗎」畢竟怪異,特別是住在費城市區一棟眾多人口的公寓裡。於是,我告訴他,可以遲一點再做,也可以默唸。

他還是有點不放心。既然要做,就要做得「確實」,因為他覺得自己的心理健康已經面臨危機,於是我又向他保證,那樣做並不會減低修練的效果。他總算滿意了,我們才給他做一系列的測驗,評估他的認知能力。

接下來,我為他做四次腦部掃描中的第一次。第一次掃描稱為基底掃描,其間他只是靜靜聽了十分鐘一篇有關靜觀修行的說明。我所記錄下來的影像則保存下來做為基底,以便和八週後訓練計畫結束時所做的大腦活動掃描做一比較。

然後,我詳細描述了靜觀修行的細節,並為他播放展示要領的錄影帶,要求他照著示範者依樣畫葫蘆,然後做第二次掃描,以觀察他在靜坐中那個「未經訓練的」大腦。我們的做法是,在靜坐的最後幾分鐘時注射一劑放射性示蹤劑進入靜脈,示蹤劑在大腦中留下暫時性的沉澱,標示出大腦血流的活動情形。然後,等到靜坐結束,我們不經意地走到做掃描的房間,攝影機則將靜觀高峰時段沉澱下來的活動拍攝下來。

我們送他光碟帶回家,好讓他每天能夠練習,而且每兩週打電話給他,盯住他的進度,並回答他的問題。每次打過去,他都說很認真地在做,一切順利。八週之後,他回到實驗室,接受進一步的測驗與大腦掃描。

「我確實樂在其中。」他說,「真的很棒,我打算繼續下去。」其他接受實驗的對象給我們的答案也都相同,這些跟賈斯一樣飽受記憶問題困擾的人只是平常百姓,一生中從未做過任何具體的靜觀修行。他們熱切願意從事有規律的修練,對我個人來說,可說是既驚且喜。很明顯地,他們想要得到最佳效果,也知道,為了長期評估他們在認知上的改善,我們一定會追蹤他們。

當然,真正的問題在於:有效嗎?我們真能在大腦中發現有意義的改變?記憶真的有所改善嗎?其他研究顯示,在密集的靜觀與禱告中,大腦確實有所變化,但之前的實驗對象都有十年以上的修行經驗,每天至少四十五分鐘靜觀,而這一批記憶有問題的病人僅有八週、每天十二分鐘的修練。兩者的差別判若雲泥,但也正因如此,我們的研究將有助於確認,到底要花多久時間才能得到神經學上有意義的變化。這些資訊或許也可以幫助我們確認,當一個人進入人生最後十年時,神經可塑的空間到底還有多少。

我們都知道,心血管運動可以增強一個人的身心健康,但若說靜坐可以強化一個人的認知能力,具體的證據卻少之又少。問題出在複雜性。大腦有上千億的神經元,並以成兆的方式跟其他互聯,其連結的結構沒有兩個人是完全相同的。以當前的神經科學來說,對於控制人類情緒、行為與思想的神經回路,我們擁有圖譜的只佔極小的百分比,而且並非完全清晰。然而,逐漸累積的證據顯示,靜觀修行是維持大腦健康的極佳修練,其可能性無可置疑。
保護並強化老化的大腦

回到賈斯,經過八週的修練,他改變了大腦平常的運作嗎?答案是,他做到了。從他的第二張休息狀態掃描,我們發現,在他的前額葉皮質中,神經的活動顯著增加,而在維持一個人清晰的專注力上,此一區域大有關係。前扣帶也活化了起來,此一結構關係到情緒調整、學習與記憶,也特別容易受到老化過程的影響。前扣帶不僅在降低焦躁與易怒方面扮演關鍵性角色,也會增強社群意識,而社群意識正是會隨著老化而衰退的特徵。此一結構體在大腦中的重要性,以及各種靜觀修行對其所產生的刺激,我們都會在本書中反覆提到。

前額葉皮質與前扣帶中的活化活動不僅改善記憶與認知,同時也可以對抗一種與老化失調相關的徵候,亦即憂鬱。罹患帕金森氏症與阿茲海默症的病人,前扣帶中的新陳代謝活動降低,這告訴我們,靜觀修行應該可以減緩因這些疾病所造成的退化。個人的宗教修行與提升靈性層次也可以減緩阿茲海默症的進程。

另有一些靜觀修行的研究也顯示了相同的好處。二○○七年埃默里大學的研究者發現,坐禪具有「神經保護作用,並減緩了一般因老化而導致的認知衰退」。整個來說,證據明白指出,大部分的觀想與瑜伽都可以鍛鍊一個人的大腦,藉此維持並促進認知的健康與活力。

但是,短促的禱告似乎對認知並無直接效果,對於沒有宗教歸屬的老年人,甚至有增加沮喪的可能。然而,禱告如果整合成為較長時間的深層觀想,或者是融入每週的宗教活動中,便可以發現許多有益於健康的好處,包括較為長壽。祈禱雖然具有一種與他人休戚與共的感覺,但效果有限,原因不外乎時間太過短暫。每次禱告總是三兩分鐘就結束,我們相信,唯有持續地全神貫注於特定的目標、使命或理想,才會對大腦的認知回路形成刺激。

電腦掃描研究顯示,賈斯所做的靜觀修行強化了一條回路,包括前額葉與眶額葉、前扣帶、基底核與丘腦;這一條回路若不經過激化便會因老化而衰退,主司多種活動,包括知覺、清晰的思維、現實的掌握、錯誤的檢查、同理心、慈悲心、情緒的平衡、以及憤怒與恐懼的壓抑。當此一特定的回路故障或衰退時,便會導致沮喪、焦慮、強迫性行為與人格分裂。不論信仰的是什麼,我們若能將靜觀修行整合到日常的活動與儀式中,就能夠保持這條回路健康,甚至加以改善。

接下來,我們要求賈斯在實驗室中靜觀修行,如同八週前般,再次為他注射示蹤劑,並做另一次掃描,想要看看他大腦的反應是否和第一次做時有所不同。結果發現,直到十二分鐘的靜坐結束,皮質中與建構自我意識相關的部分—頂葉—的活動量降低了。

在我們對修女與佛教徒所做的大腦掃描中,同樣也發現頂葉活動減少的情形。每當這種情況出現時,一個人的自我感消失,而能夠與自己所觀想或心嚮往之的對象合而為一。就修女來說,她們的目標是要更接近耶穌;就佛教徒而言,則是要體驗純粹的知覺與覺悟。但對賈斯來說,則是與他想要改善記憶力的目標合一。我們無法充分理解其間的道理,但很明顯的是,自我意識的消失增強了一個人想要達成特定目標的專注力。另一方面,自我感的消失似乎也會改善一個人在工作上的執行力,而且更樂在其中。這在運動場上稱為「完全融入」,在心理學中,這種最佳感受的狀態則是所謂的「心流」(flow)。

賈斯的掃描顯示,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整個大腦的神經運作改變了。此一結果相當驚人,這表示我們具有某種能力,能夠有意識地改變自己的大腦,改善神經運作,而所用的時間之短,遠遠超過科學家的想像。正如我在第一章所指出,短短幾天之內,我們就看到了神經元的永久性改變,而其他的研究也顯示,大部分的靜觀形式都可以在兩個月內產生微妙而重大的改變。這類改變會是永久的嗎?在有關強化認知能力上,這或許言之過早,但從我們自己的研究結果來看,若拿靜觀修行多年的觀想者與從未修行的人比較,兩者的大腦就顯現出具體差異。甚至同一個人,是否有在進行靜觀修行,也可以看到這些差異,但同樣地,我們並不知道,如果放棄了靜觀修行,大腦是否會回到常態。有可能和運動一樣,練得愈多愈好,一旦停下來,也就前功盡棄了。

驚人的大腦可塑性

前面曾經提到過,我們發現,在與保持專注大有關係的區域,亦即前額葉皮質與前扣帶中,活動顯著增加了。其他的靜觀修行與瑜伽也會激發同一區域,但在有記憶問題的病人身上,我們發現小腦中的活動也增加了,而小腦則是在整合身體有意識動作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由此也就可以理解,靜觀修行中,手的動作必然會帶動大腦中的區域協調。

賈斯的掃描也顯示出,深藏於大腦核心的基底核的活動增加了。基底核主司隨意運動、平衡與自動定位,但在記憶形成、行為控制與認知彈性上也扮演重要角色。這一部分如果異常運作,和正常的老化脫不了關係,但和動作異常者如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妥瑞氏症(Tourette)與亨丁頓舞蹈症(Huntington’s disease)也有關聯。由此可知,相較於靜止的靜觀,配合動作的靜觀更能夠強化大腦中容易受到老化相關疾病侵襲的部分。然而,另外還有一些靜觀形式,譬如說坐禪,同樣可以強化大腦中通常會隨老化而衰退的其他回路,並因此改善了認知能力。
第二次掃描之後,我們重做量度測試,以便觀察賈斯的記憶是否獲得了改善。結果令我們大感驚訝。其中的一次測試,他表現出來的進步接近五成。名為「路徑測試」(Trails Test)的測驗,類似一種進階的連點遊戲,數十年來一直用來評估各種認知功能,包括視覺掃描、視覺自動定位與視覺空間能力。在尚未練習靜觀修行之前,賈斯花了一○七秒完成測驗,但經過柯爾騰.克里亞的修練計畫後,他只用六十八秒就完成了。

在接受實驗的對象中,有些人的進步沒有這樣大,但在記憶力、專注力與語言流利度方面,幾乎所有的人都獲得了加強。整體的改善度約在百分之十至二十之間。這種情形令人印象深刻,因為如我們所說的,只用了八個星期,能有這樣的改善算是非常快速了。按照原來的計畫,我們要花好幾年的時間來追蹤這些病人,才可望看到各種認知能力的持續改善。不管怎麼說,正如其他認知研究所顯示的,若要保持所達成的成果,每天都要鍛鍊大腦。

這是我們第一次真正證明,對於在認知上發生問題的病人,即使沒有靈性的與宗教的架構,靜觀修行照樣可以具體改善病人的記憶力。對數以百萬計逐漸老化的美國人來說,這無疑是個天大的好消息,因為,養成習慣每天做十二分鐘的靜觀,那實在是再簡單不過的事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von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